据《新闻晚报》报道,天宫一号将在明晚发射升空,今天运载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火箭将进行发射之前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燃料加注,这标志天宫一号的发射进入不可逆的状态。
一般公众对火箭加注燃料的过程可能并不了解,它远不像为汽车加油那么简单。记者正常采访后得知,450吨的燃料加注需要8到10小时。而加注过程十分危险,火箭燃料剧毒,人体一旦碰到就会溃烂。
照惯例,火箭常规燃料加注在发射前36小时内完成即可,据悉,天宫一号发射任务中火箭常规燃料的加注时间点选择较晚,预计在今天下午至晚间开始。
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牛红光介绍,长征二号F火箭为了天宫一号发射任务进行的改进中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助推器做了一些改进,虽然外表上看没什么变化,但能多加十七八吨的燃料。
负责本次发射任务的零号指挥员王军详细描述了燃料加注的细节,“整个加注过程预计持续8到10个小时,搭载天宫一号的火箭燃料加注方法上也做了一些革新,加注时两管路同时加注燃料,储箱两两同时加,一级推进器和二级推进器同时加,每种燃料流动的时间,需要1.5小时到2小时。 ”
火箭燃料分为燃烧剂和氧化剂,是用煤油、酒精、偏二甲肼、液态氢等作为燃烧剂,而用硝酸、液态氮等提供的氧化剂帮助燃烧,航空煤油和我们通常用的煤油并不一样,它的燃点在300摄氏度左右,别说用打火石,就算用明火也点不燃。
天宫一号搭载的长征二号火箭使用的是第二代火箭燃料,燃烧剂是偏二甲肼,氧化剂是4氧化2氮,它的特点是技术成熟、价格低但有剧毒。 4氧化2氮是一种强酸液体,人体哪个部位沾上它就会立即溃烂,当它遇到空气就会变成红棕色气体,对人体呼吸器官和肺部等内脏器官都有很强的危害性,偏二甲肼对人体的危害与之类似。
据悉,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将使用第3代火箭燃料,氧化剂是液态氧,这种燃料是无毒的,能够很好的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。长征5号火箭推力比目前使用的长征二号大很多,能够将超过20吨的飞行器载入太空,它将是我国未来建造真正的空间站的关键突破点。
天宫一号的火箭燃料有剧毒和强腐蚀性,这也就让燃料加注员成为整个发射基地最危险的工作岗位,被成为“和魔鬼打交道的人”。
刘华兵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从事燃料加注工作长达17年,他介绍道,“每次火箭燃料加注的时间都长达近10个小时,过程中,嗓子干、经常咳嗽,还有作呕的感觉,每次加注前都要服用维生素B6进行预防。 ”
刘华兵对16年前自己第一次为火箭加注燃料的过程记忆犹新,“1995年3月第一次接触燃料时不敢接近燃料存储罐。在更换燃料罐阀门密封圈时,刚拧开阀门便有一股红棕色气体冒出,吓得我丢下工具转身就跑。”
天宫一号明天发射之后,将在距离地球近300公里的轨道上,等待神舟八号飞船11月升空,完成中国航天史上最有里程碑意义的 “天宫之吻”。记者正常采访后了解到,天宫一号和神八都安装了舱外摄像头,“天宫之吻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有望电视直播。
天宫一号的一个摄像机在实验舱外,而“神八”飞船的轨道舱也安装了摄像机,推进舱也安装了舱外摄像机,它们构成了“天宫之吻”实验时的外观测眼。摄像机根据交会对接的设计路线固定放置,定焦拍摄数字图像。
据悉,天宫和神八的摄像头精度都有所提升,达到DVD的像素,这将很有利电视直播,因为对于太空的拍摄环境来说,对摄像头有严格的要求,在光线比较暗的情况下能够拍摄,在亮的情况也不会曝光,在零下40度零上60度也要能正常工作。
“10、9、8……点火”,发布火箭发射最后十秒钟的倒计时口令的,就是零号指挥员,是火箭发射过程中最重要的岗位,而负责天宫一号发射的零号指挥员叫王军。
王军陕西凤翔人,1969年5月出生,199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航天动力学专业。他是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第三位零号指挥员,之前担任过七次卫星发射任务的零号指挥员,2009年荣立一等功。现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。
零号是测发指挥的调度代号,之所以叫“零号”,是因为倒计时最后计到零,同时也是为了区分调度级别和层次。零号指挥员在前30分钟是发射场最高指挥,下面八大系统的号位是以零开头的两位数,再往下的三级操作号位是三位数。发射指挥大厅有几百个操作岗位,一个岗位一个号。
零号指挥员又叫测试发射指挥员,它是测试发射调度指挥的一个关键岗位。 “零号”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任务进场前,主要负责发射场地面设施设备的准备;任务进场后,负责各大系统测试工作的组织、计划和协调,约束各系统依规定的程序来测试;进入临射检查和发射程序以后,组织各系统进入发射程序,一直到发射,点火起飞,然后利用图像、数据、调度等手段,及时了解有关信息,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把握,随时处理各系统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。
秋日的阳光无遮无拦地洒落地面,两行钻天的白杨夹着一条笔直的柏油路。路的尽头,坐落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,宁静肃穆。
陵园里盛开着无名小花,苍翠的松柏林立四周。洁白的墓台、黑褐色的墓碑,在青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尤为醒目。每一座墓碑上都有一颗五角星,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,有的已经褪色,但墓碑主人的精神与生命不会褪色。
3万平方米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,长眠着自1958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以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13位将军、685名官兵和科学技术人员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“东风航天城”,是中国组建最早、顶级规模的综合性航天发射基地和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。
开国元帅的部分骨灰也安葬在这里。聂帅墓周围栽满了沙漠特有的胡杨。他生前带领第一代航天人,发扬红军长征的红色精神,从血与火的战场来到大漠深处,亲自指挥创建了这座航天城。
从元帅到士兵,并肩长眠在这里。工作人员说,航天城建设初期,条件十分艰苦,安全保障差,牺牲的人很多,有的人入伍几个月就牺牲了,一些人牺牲时只有二三十岁。
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,距离最近的城市酒泉市有240公里。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王兆宇说:“我国航天事业当年之所以选择在这里起步,一种原因是保密需要,更重要的是这里地势开阔、人烟稀少、干燥少雨,年均满足执行任务气象条件的天数超过200天,具有得天独厚的试验条件,但这客观上也注定了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。 ”
陵园入口的碑文上写着:1958年,经党中央、毛主席批准,基地第一代创业者,从祖国各地聚集戈壁大漠,建设中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。从此,一代又一代航天人“献青春、献终身、献子孙”。 “东风烈士陵园,是新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奋斗历程的缩影。 ”碑文说。
中国计划本周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。它既是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,也是一个小型的空间实验室。天宫一号将于在轨的2年中,与神舟八号、神舟九号、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试验,为中国在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关键的技术基础。
工作人员说,天宫一号上周运抵发射场后,各参试系统纷纷组织瞻仰烈士陵园,激励参试人员传承“两弹一星”和载人航天精神。出烈士陵园一路前行,就是东方红卫星发射场。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1970年4月24日从这里发射升空,开启了中国进入宇宙的旅程。
当时的东方红卫星重173千克,而本周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重8.5吨。
巍然矗立的发射塔架如今锈迹斑斑、光鲜不再。但历史不会忘记,1996年“退出现役”前,东方红卫星发射场曾发射过33颗卫星。
“这里的塔架奠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基础。 ”在酒泉工作了44年的型号副总工程师张新贵说,它连接天地,告慰着地下长眠的航天先辈。